小引:毕路得在中国宣教前后31年,经历过千辛万苦,九死一生。在其著作《活水的江河》一书中,我们可以看到她为了福音的缘故,不惜牺牲自己,甚至到遇险受死的地步,其生命的见证十分感人。
1889年7月17日,毕路得(Ruth Pettigrew)出生于美国乔治亚州的一个农民家庭,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。在4个兄弟姊妹中,毕路得是个独女,故从小就深得父母的宠爱。家境虽然并不富裕,但她的父亲仍尽力供她读书,直到获得硕士学位。
1920年,31岁的毕路得把中学教师的职位辞去,与綦怜师母、欧慕灵等传教士同期来华,在广东学习客家话中,带领其老师与全家信主。以后相继在惠州、粤北及湖南桂阳等地宣教。
1938年,毕路得被美南两广浸信会委派只身重返湖南桂阳传教,坚固那些初信者的信心,毕路得在县城西外街租何姓铺屋作布道所,后借大北关刘姓房屋做教堂,终于在湖南建立了第一个浸信会教会,后来在何家岭下建私人住宅一栋,八间,取名恩园,即后来桂阳地图上标注的“美国婆住宅”。图片保存至今的住宅
1940年8月23日,徐蓉恩出生在桂阳太和镇神下村洞心组一个贫苦佃农家庭,一个月零三天后就被走投无路的母亲遗弃,几经周折被一生未婚的毕路得收养。
1944年,日军从衡阳进逼桂阳,毕路得被迫无奈只得回到美国避难。1945年冬,毕路得辗转返回阔别一年多的桂阳县城的恩园,继续从事传教工作。
1949年,浸信会购买桂阳高码头李俊榜房做教堂,到次年,参加浸信会的基督徒有65人。1949年10月13日,湖南郴州市的桂阳县解放,次日成立桂阳县人民政府办事处。当时在桂阳的外籍人士只有3人,日本籍的李多佳、李艳华,以及毕路得。
1951年4月,桂阳县在宗教界掀起隔断与外国教会联系的声浪中,毕路得只能离境,她将13年在桂阳的财产悉数移交政府,其中有浸信会教堂一间(原址在今十字街西口马路对面),一栋两层八间住房,三亩多土地,奶牛6头(四母两公),一架钢琴,一台缝纫机,45件被褥,以及大量个人生活用品,如家具14件。其中钢琴于文革期间转交给县一中用于教学。
1951年7月13日,毕路得在广州滞留三个月后,离开大陆抵达香港继续服侍。桂阳县的浸信会因无上层神职人员主持,崇拜停止,其信徒只能参与基督教桂阳堂的聚会,从此与十字街的原福音堂合并。
1966年,毕路得因癌病才得以退休,于3月19日安息主怀,享年77岁。在香港16年期间,她无时不以传福音的事为念,至死忠心的精神,感动许多人归信基督;在新界大埔、上水、古洞、竹园,以及筲箕湾等许多地区,都留下她传福音、报喜信的佳美脚踪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